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位授权点  >  正文

2022年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01      点击数量:

一、学位点基本情况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于2014年获批,2015年首次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现有5个专业领域,分别为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专业领域下设有12个学科方向,分别是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美术)、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音乐)。

(一)培养目标

立足新疆南疆地区,培养 “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高素质基础教育领域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具体要求为:在思想政治方面,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职业情怀方面,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在专业素养方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位标准

依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审定本校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标准。2021年6月,依据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和学制调整为3年的实情,对学位授予标准进行修订。喀什大学现行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如下:

1)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学制一般为3年,原则上学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修满规定学分39分;

2)在正规学术期刊发表所学专业领域相关论文1篇,发表论文的字数不少于4000字,署名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合作署名第二的,可视为第一作者);

3)学位论文通过盲审和答辩;

4)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以上条件经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位标准作为是否授予毕业生学位的根本依据,于学生手册和培养方案中呈现,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研究生处的指导下,各培养单位严格将标准落实到各培养环节中。

(三)专业学位领域与特色

1.本学位点的专业领域

序号

专业领域

培养目标

1

教育管理

旨在培养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复合型、职业型专门人才。

2

小学教育

旨在培养从事小学相关课程教学的复合型、职业型专任教师。

3

学前教育

旨在培养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复合型、职业型专任教师。

4

心理健康教育

旨在培养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复合型、职业型专任教师。

5

学科教学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

2.特色简介

1)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融入所有课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着力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一体推进格局。

2)注重服务地方教育实践

与喀什地区多所高水平中小学、幼儿园签订了实习协议,并在和田地区、塔县等地建立了实习支教基地,让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同时为当地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研究成果积极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3)注重资源整合的培养体系

在横向上推动学科融合,汇聚学科合力,优化学科资源;在纵向上实现师资培育本、硕一体化,丰实培养梯次。

二、基本条件建设成效

(一)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受益于教育援疆政策,有4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师资团队学历水平得以稳步提升;通过有的放矢的引人措施,引进高层次人才2名,夯实团队专业背景结构。同时为加强梯队建设,在青年教师中推行副导师制,选拔能力突出者13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参与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

学位点师资队伍总人数为150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81人,行业导师69人。导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相较去年,今年新增导2人。因部分导师年龄原因退出导师队伍,高级职称人数减少10人,但45岁以下专任教师人数增加9人。

2.师资队伍结构情况

学位点专任教师队伍81人中,正高级职称教师2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6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79%31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比38.3%45岁以下教师35,占比43.2%。较上一年度,拥有博士学位人数增加1人,45岁以下教师人数增加,队伍更加年轻化。符合学位点师资队伍结构的基本要求

1 师资队伍结构情况表

1.1专任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合计

35岁

及以下

36至

40岁

41至

45岁

46至

50岁

51至

55岁

56至

60岁

61岁及

以上

博士学位教师

海外经历教师

外籍

教师

正高级

28

0

0

5

12

11

0

0

11

0

0

副高级

36

0

4

12

18

2

0

0

17

0

0

中级

15

0

10

2

3

0

0

0

3

0

0

其他

2

2

0

0

0

0

0

0

0

0

0

总计

81

2

14

19

33

13

0

0

31

0

0

最高学位非本单位

人数(比例)

导师人数(比例)

64人  79.0%

65人  80.2%



1  2行业教师(专业学位类别填报)

专业技术

职务

人数

合计

35岁

及以下

36至

40岁

41至

45岁

46至50岁

51至55岁

56至

60岁

61岁及以上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正高级

31

2

4

22

2

1

0

0

0

0

副高级

30

1

5

19

4

1

0

0

0

11

中级

8

7

1

0

0

0

0

0

0

7

其他

0

0

0

0

0

0

0

0

0

0

总计

69

10

10

41

6

2

0

0

0

18

3.各培养方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2 各培养方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情况表

序号

姓名

出生

年月

最高

学位

专业技

术职务

学术兼职

培养

方向(领域)

备注

1

余鹏

1973.11

博士

教授


心理健康教育


2

王海福

1977.10

硕士

教授


小学教育


3

安燕

1973.11

硕士

教授


学前教育


4

李双龙

1976.4

博士

教授


教育管理


5

方丽

1970.11

硕士

副教授


学科教学(语文)


6

王丰效

1967.8

硕士

教授


学科教学(数学)


7

甘桂琴

1973.7

硕士

教授


学科教学(历史)


8

司律

1978.6

博士

教授


学科教学(思政)


9

王玉涛

1978.8

博士

教授


学科教学(生物)


10

袁玲

1979.7

硕士

教授


现代教育技术


11

隋红

1974.10

博士

教授


学科教学(体育)


12

高旭清

1976.2

硕士

教授


学科教学(美术)


13

宋晓丽

1980.9

硕士

副教授


学科教学(音乐)


14

曹丽萍

1960.6

博士

教授


学科教学(物理)


15

韩芳

1973.8

博士

教授


小学教育


16

楚刚辉

1973.4

博士

教授


学科教学(化学)


17

薛治国

1986.9

博士

副教授


学科教学(地理)


18

吴艳华

1981.11

博士

教授


学科教学(思政)


19

谢娜

1979.10

博士

副教授


学前教育


20

武威利

1979.9

博士

副教授


学科教学(思政)


二)科学研究

1.科研总体情况

2022年,学位点师资团队共完成各级各类项目52项,纵向科研经费390.45万元横向科研经费75.4万元

2.新增代表性项目情况

2 新增代表性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主持人

到账

经费(万)

起止

时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主旋律电影在南疆地区传播研究(21BXW1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卢兆旭

20

202109-202406

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王海福

20

201907-  202409

清代新疆官员群研究(1759-191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甘桂琴

20

201706-202306

《巴布尔回忆录》史料与学术价值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布阿衣夏木阿吉

20

201609-202112

民族地区农村语言使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国家语委

陈国静

20

202111-202312

3.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点师资团队产出应用型成果共计137项(论文形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0项(详见表3)。

3 新增代表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

作者

1

课程思政融入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实践

高师理科学刊

202201

张四保

2

关于广义Sylvester矩阵方程反自反解的有限迭代算法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3

邓勇

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和践行路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08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

4

p-Laplacian非局部条件的非线性隐式分数阶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3

王和香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的价值意涵与实践进路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09

李中英

6

论俞秀松对新疆民族团结事业的历史贡献

新疆地方志

202210

陈瑞芳

7

现代教育技术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和影响分析

高等教育前沿

202201

王文龙

8

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

202201

隋红

9

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课堂师生互动探析

当代教研论丛

202205

李双龙

10

中学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研究

语言与翻译

202206

何琴

培养条件建设

本年度学位点总计投入近1072.8元用于教学和科研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完善,建设项目包括心理健康测评软件系统、心理辅导实训室、全景教室、英语听力教室、学前教育电子琴房、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思政基地等。

本年度“喀什大学—喀什地区教育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通过自治区教育厅“十三五”验收,并被列为“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两年内,在喀什地区教育局的支持和协助下,学位点与中小学、幼儿园等9所学校签订“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共建协议,包括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喀什市深喀第一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喀什市乃镇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实践基地)。

(四)奖助体系

学位点相继出台和完善2021年研究生自治区学业奖学金方案》、《喀什大学研究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喀什大学研究生“三助”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依据相关制度规定,设有国家奖学金20000元/每生/每年,自治区奖学金10000元/每生/每年,喀什大学奖学金6000元/每生/每年,新生奖学金3000元/每生/每年,学业奖学金3500元/每生/每年。2022年度发放奖学金80.85万元,助学金253.8万元,合计334.65元,奖助学金发放数额较上一年增长了5.7万元。专门设立研究生助理岗位,为研究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具体资助情况如下:

4 喀什大学教育硕士2022年度奖学金汇总表(元)

序号

专业

2022

人数

国家

奖学金

人数

自治区奖学金

人数

喀什大学

奖学金

人数

自治区

学业奖学金

1

教育管理



1

10000 



1

3500

2

小学教育



2

20000

1

6000

8

28000

3

学前教育









4

心理健康教育



2

20000



14

49000

5

现代教育技术







2

7000

6

学科语文



1

10000

9

54000

13

45500

7

学科数学



1

10000

2

12000

5

17500

8

学科物理









9

学科英语



6

60000

14

84000

32

112000

10

学科思政







9

31500

11

学科历史





2

16000

7

24500

12

学科生物



1

10000

4

24000

5

17500

13

学科音乐







2

7000

14

学科体育

1

20000

1

10000

2

12000

5

17500

15

学科化学



1

10000



4

14000

16

学科美术





2

12000

4

14000

17

学科地理



1

10000



4

14000

总计

1

20000

17

170000

36

216000

115

402500

5 喀什大学教育硕士2022年度助学金汇总表(元)

序号

专业

人数

2023年上半年

人数

2023年下半年

1

教育管理

4

12000

8

24000

2

小学教育

43

129000

49

147000

3

学前教育

33

99000

36

108000

4

心理健康教育

35

105000

34

102000

5

现代教育技术

10

30000

10

30000

6

学科语文

67

201000

70

210000

7

学科数学

21

63000

21

63000

8

学科物理

1

3000

6

18000

9

学科英语

70

210000

81

243000

10

学科思政

46

138000

36

108000

11

学科历史

12

36000

21

63000

12

学科生物

19

57000

12

36000

13

学科音乐

2

6000

7

21000

14

学科体育

11

33000

14

42000

15

学科化学

11

33000

15

45000

16

学科美术

10

30000

17

51000

17

学科地理

4

12000

10

30000

总计

399

1197000

447

1341000

、人才培养情况

(一)招生选拔

在学位点生源结构中,疆内学生占比20%,疆外学生占比80%,其中疆内生源多数为一志愿考生,疆外生源多数为调剂考生。伴随着学位点下设专业领域的“增容”,学位点研究生报考数量和录取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报考人数共计1207人,较2021年同期增长22%;录取人数为278人,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4.4%

为确保生源质量,学位点主要采取如下举措: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疆内外招生宣传,并为考生开通咨询专线;优化自命题试卷内容;按照规定比例,实施差额复试,以保证选拔出综合能力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较突出的考生

(二)思政教育

在课程育人方面,除原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外,增设《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课程;截止目前,实现专业类课程“课程思政”全覆盖,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并行”。在管理育人方面,学位点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创新研究生党支部党建工作,以专业性社会服务、本地红色资源开发、校内外基层党组织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凝练 “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互促”支部特色。

)课程教学

学位点在新一版培养方案修订中,依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所制定“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分四个模块开设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核心课程10门(详见表4)。

学位点制定有严格的三级评价制度以及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并于每学期期中和期末组织评教和档案检查,及时将结果反馈于授课教师,以保证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6 核心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课程类型

考核

方式

授课教师

1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

1

30

公共必修课

考试

王海福团队

2

教育原理

2

36

学位基础课

考试

杨英双龙

3

课程与教学论

2

36

学位基础课

考试

韩芳安燕

4

教育研究方法

2

36

学位基础课

考试

余鹏

5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36

学位基础课

考试

冯勇、涂永波

6

中外教育史专题

2

36

专业必修课

考试

李双龙

7

教育管理学

2

36

专业必修课

考试

李尽晖、行业导师

8

教育测量与评价

2

36

专业必修课

考试

廖涛等(8人)

9

(各)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

2

36

专业必修课

考试

欧阳伟、行业导师等(12人)

10

(各)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

2

36

专业必修课

考试

玉华、行业导师等(12人)

)导师培训

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体系。着重修订“研究生培养计划书”,旨在于入学伊始,以“契约”方式,明确师生关系,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身份;修订“行业导师管理细则”,旨在细化行业导师的责任,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责任;修订“双导师协作细则”,通过出台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导师开展合作授课和科研合作,旨在增进导师间的默契度。

注重交流和培训。借助教育援疆等资源,通过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导师业务水平,本年度邀请校外名师参与学术交流8人次。对历年新晋导师进行任前培训、主题讲座7场。

注重实效考核,针对中期考核、毕业资格审核等培养关键节点,建立健全督查反馈机制,本年度开展校级、院级自查以及督查8次。

)实践教学

在培养方案中,细化有关实践教学的要求,规定实践教学总时长不少于1学年,主要包括校内实训,校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环节(见7)。其中实训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教育见习应在第一学期完成;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应在第二学年完成。教育硕士在学期间不参加实践或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7 实践教学计划表

序号

形式

学分

开设

学期

内容

考核

方式

1

实训

2

2

在校内导师指导下,以单独或小组方式开展教学技能训练、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等技能提升训练。

考查

2

教育见习

1

1

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听课不少于6节,公开课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1次,参加主题班会不少于1次,参加专题报告或讲座不少于2次。

考查

3

教育实习

4

4

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教学或管理实践工作,时间不少于1学期。

考查

4

教育研习

1

4

通过对教育实习的系统总结和反思,撰写不少于3000字总结报告。

考查

在制度建设方面,出台 “教育硕士实习管理规定”,细化师生在实习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明确人均300元实习补贴的规定,同时规定所有实习手册进行归档,用于学校和学院督查以及研究生毕业资格审核。

在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建设方面,依托产学研联合基地,培育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并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单位的保障条件和师资投入等标准;同时一次性投入平均2万元的建设经费,用于相关软硬件建设。在原有6家基地基础上,新增设实践基地3个,共计投入6万元建设经费。

)学术交流

制定有相关制度,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国内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给予经费支持(报名费、会议费、往返路费等),同时针对获奖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本年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6人以线上形式参与新疆心理学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其中2人获2等奖,4人获优秀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2人以线上形式参与全国田家炳杯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并获三等奖

)论文质量

在培养方案中对学位论文类型、选题以及规范等做出明确规定: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选题应与培养目标一致,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实际问题。在论文写作方面,要求开题报告论证于第三学期进行,论证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撰写;在第四学期中期考核时,对论文写作进度进行检查;在第五学期末,进行论文送审前的校内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后,论文方予以送外审。在论文规范方面,要求学位论文应凸显实践价值,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在论文评阅和答辩方面,要求学位论文实行匿名评审制度,评阅成员包括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在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各环节,至少有1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或管理人员参与其中。

学位点论文送审一次合格率达到97%,共计有9篇论文获评为校级优秀论文;自治区教育厅抽检学位点论文3篇,结果均为合格。

)质量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导师工作手册全过程管理、中期考核分流,严把开题关、预答辩关、学位论文盲审管、学位论文答辩关。在教师群体中,持续组织学习研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对“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的认识,并据此开展自查,以切实贯彻高质量培养标准。针对研究生群体,组织开展新生培训、毕业生经验分享会,强化对“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的观念,同时秉持目标管理方法,于新生入学后2个月,要求师生共同签订“研究生培养计划书”,以此检视和督促学业成长。

在学校层面,校学术委员会针对学制改为三年后,有关研究生毕业资格要求等规定进行再论证,依据高质量标准,做出适度调整;研究生处组织各培养单位完成2021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学院层面,着重修订培养档案管理制度,力求全程、全方位对培养质量进行追踪和监控。

)学风建设

学位点始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在年度绩效考核、职称评审以及导师遴选中恪守“师德一票否决”原则。同时学位点注重发挥专业优势,以教学和研究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新增公共必修课程《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并规定其中有关师德教育专题的授课课时不少于6课时;组建由5人构成的新时代师德内涵及评价标准研究团队,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助研。本年度学位点未出现任何师德师风负面问题,同时师资团队中有3名教师被评选为学校“最美教师”。

(十)管理服务

学位点明确1名副院长专职负责学位点工作,配置1名研究生教学秘书和班主任。在研究生干部选拔、评优选先等工作中,继续秉持透明化原则,公开评选标准和评选过程,公示评选结果,本年度未出现研究生投诉现象。

(十)就业发展

秉持“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理念,通过与疆外高校的定期交流机制以及产学研基地的“触角”,学位点及时掌握疆内外教育硕士就业去向和市场需求,并针对收集到的信息,对培养方案和进程进行论证和完善,力求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学位点最终就业率在96%以上,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是基础教育领域各级各类学校,与培养方向基本一致,其中近40%留教疆内。此外,有少部分学生进入到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读博。通过就业跟踪反馈机制,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较为满意。

、服务贡献

经过积累和建设,学位点对内成为推进专业和学科的一体化建设的“龙头”,2022年学前教育专业通过二级师范认证,教育学专业获批自治区一流专业,教育博士申报被列为自治区教育厅“十四五”培育项目。对外成为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智库,聚焦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瓶颈问题,汇集校内外科研力量,产出系列有现实价值的成果。持续注重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教育人才,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地方中小学校、幼儿园及教育行政部门,为地方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学位点依托丰富的学术资源与科研成果,为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等专业的决策咨询服务。积极承担“国培计划”1项,为地区教师提供高质量培训,助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此外,学位点还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开展教育课题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学位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发挥着引领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实践基地共研共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地方基础教育中的深入实施。  

、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年度学位点建设情况,对照《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本年度学位点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专任教师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数量不足。

第二,研究生毕业论文入选级及以上优秀毕业论文未获突破

,本年度获省部级及以上相关教育科研奖项数量不足。

建设改进计划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学位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尚未开展有组织科研;二是实践基地指导老师参与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论文指导不足;三是导师团队协作少,单干者多,导致高级别课题或奖项的培育存在困难。

学位点建设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由于学科建设团队凝聚力不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未整合培养,相关激励机制不健全。

(二)下一步思路及具体举措

1.推进有组织科研,培育高级别科研成果

强化政策资源保障,建立适配有组织科研模式的评价考核机制,特别是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将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向重大科研任务倾斜。

构建全面的激励体系。在成果评价方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避免单纯以论文数量、因子等量化指标评价科研人员,而是综合考量其学术成果、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客观、全面地衡量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科研成果的产出,也重视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的努力和表现,给予相应的激励和认可。此外,创新奖励与激励措施,设立跨学科研究奖项,表彰在学科交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鼓励他们继续开展创新性研究。在团队协作方面,建立合理的团队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团队项目,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团队整体的科研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实施,充分调动学位点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为有组织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2.多举措、多主体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是建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研究生导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应做到在思想上、生活上充分关心学生,成为研究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是注重过程性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专业型硕士相比较学术型硕士来说,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也需注重学生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漫长的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问题。在研究生第一学期侧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夯实,为开展科研做好准备。第二学期侧重鼓励学生深入开展调研,熟悉研究课题,并尝试撰写相关研究论文。作为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实践指导老师,要全程关注、支持和指导研究生的成长。

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学情特点与学业需求,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地开展课程教学,初步建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提高督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稳步提高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同时,推进科教产教融合,鼓励研究生及导师团队积极与其他研究机构、行业导师开展合作,以科教融合育人的方式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科研创新与研究生培养协同推进。

3.实施研究生导师素养提升工程

完善导师岗位管理制度,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出台《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规范导师“育德”和“育才”工作,明确导师“第一责任人”岗位职责。

全面推行分层分类遴选研究生指导教师,划分学术型、专业型,校内、校外,个人、团队指导,进一步强化对导师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并开展研究生导师综合评价工作。鼓励学科交叉,组建高水平导师团队。

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