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怀领 河南教育(高教)
一、前言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刻分析了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顶层规划部署了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与具体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是培养和造就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离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单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课题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基于实践取向的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协同培养途径
(一)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区域小学教育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创新,必须建立在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鉴于笔者学校所在区域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相对滞后,存在师资不足和总体师资素质偏低等现状,学校必须承担起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专业化师资的重任。这既是地方高校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也为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现实依据。但是,原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目标定位存在与重点师范大学同质化的问题,其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存在偏离县域实际需求,不了解、不适应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实际的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所在学校理清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导向、能力本位、协同培养的教学理念和相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确立了面向县域培养师德高尚、素质全面、职业能力强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明确了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培养的 12 种能力:德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书写与言语表达能力、教材分析能力、学科知识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学激励与评价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建立了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小学卓越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学分认定激励机制。编制了《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的德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说课等进行达标测试。
(二)以实践为导向,重构教育类课程体系
按照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总要求,把教育类课程体系由传统的“三门课程”改革为由3个课程领域、16 门课程、26 个学分组成的教育类课程体系。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6 版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把教育类课程体系改革为6个领域、23 门课程、42 个学分,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均占到总学分的50%以上。
(三)丰富实践环节,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了由微格教学、实验教学、校内模拟实习训练、实习支教、毕业论文组成的“五位一体”的教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学科课程联系中小学学科知识教学,教育类课程联系小学教学案例教学。
为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统一规划了教学技能训练实验室的建设,整合校内教师教育优质实验实训资源,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完善教师教育实验实训硬件环境建设,建设了高水平的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该中心是在原微格教学实训室、语言训练室、公共心理学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扩建而成。实训中心有微格教学实训室、心理实验操作实验室、心理测量与评估实验室、心理综合教学实验室等,承担实验实训课 10 门,为小学教育卓越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协作,创新校内外协同育人新机制
1.整合校内教育资源,重建教师教育组织体系
为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有效整合拓展教师教育资源,笔者所在学校本着有利于教师教育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原则,对原教育科学学院等相关学院以及其他分布在全校的教师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成立相对独立的教师教育学院。各学院学科课程教学论教师纳入教师教育学院进行业务管理,相关资源如图书和设备一并划归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下设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教师教育培训中心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为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的培养。
2.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互利共赢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机制
学校通过校地共建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开展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建立区域优秀教师资源库、构建“校地教研发展共同体”等措施,充分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了高校、政府、学校互利共赢的协同培养小学卓越教师新机制。
学校与聊城市签订了《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学合作共建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协议书》, 校地双方紧紧围绕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聊城大学教师教育服务功能,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前提,依照“共建、共管、合作、双赢”原则,在教师教育研究、教师培养与培训、教育成果推广与转化等方面紧密合作,构建了多层次的研究型、合作型、服务型教师教育发展体系。按照协议和共建方案,学校与聊城市教育局建立了教师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师教育学院与基地学校定期协商制度,就校地协同工作开展顶层设计与协商。
实施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从2008 年起,学校与聊城市政府合作,共同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近年,支教学校达210 所,实习学科覆盖了农村小学所有学科课程,使农村偏远地区小学开齐开足了课程,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课程,同时也提高了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的各项能力。
学校还与聊城市教育局共同建立了区域优秀教师资源库。学校聘请区域优秀教师资源库的教师担任小学教育专业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小学卓越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和见习、实习和研习等活动。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在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未来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能力状况进行反思调整,同时检验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级管理、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实际运用情况,从而有效规避专业发展中的偏差与失误。
学校与地方小学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校地教研发展共同体。通过课堂观察、现场研讨等方式,小学教师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选择与运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通过课题引领、共同研发等方式,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一线教师在科研选题、方案制定、开展研究等方面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教学改革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论证与凝练、优化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外联合育人机制的探索完善等措施,笔者所在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近年,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6 项、一等奖 20 余项,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了 800 余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他们教师职业技能过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热爱教育事业、富于教育创新能力,受到省内外小学的欢迎。
(二)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得到促进
通过多年改革探索,“小学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模式改革”“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改革”等项目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承担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的“聊城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获批山东省首批教师教育基地。2017 年,“小学教育专业‘协同共育、反哺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在同类高校和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笔者所在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些成功做法,已被省内外部分高校学习借鉴,先后有10 余所地方院校来学校交流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教育改革经验。尤其是学校的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综上,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是培养和造就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承担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专业化师资的重任,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所在学校采取的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区域小学教育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为导向,重构教育类课程体系,丰富实践环节,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协作,创新校内外协同育人新机制等措施,对其他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卓越教师、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