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江, 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独立完成的,而是必须构建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二者齐抓共管、协同育人,才能够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构建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一直都有全方位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协同就是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的、合作的、同步的联合作用或集体行为”。协同就是系统整体性和相关性的内在表现,组织系统的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中国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需要吸收协同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先进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各行政部门、党团委人员等,其工作的“多主体性、多环节性和多领域性”等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是一个协同联动的体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主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协同理论的视域下,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二者间的协同、融合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二、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维度
1.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方面进行协同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是教务系统抓教学、党务系统抓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对独立、协调缺位的松散关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针对性不强、职责不清晰、效果不理想的状态。大学生进校时在专业认知、个人成长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依然停留在应对高考时的被动学习状态,不能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氛围,对专业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没有短期更无长期的学业规划。一部分大学生到就业的时候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他们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岗位的期望值太高。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问题,把大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高校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了解最新学科专业信息和专业发展方向,能够传授给大学生最切实际的学习方法和最实用的专业知识,能够结合专业要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专业兴趣,帮助大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经历过本科、硕士甚至博士阶段的大学校园生活,可以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学业导航,指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安排好课余生活时间,使处于迷茫状态的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不仅需要提升专业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趋势,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努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专业教师共同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惑,把他们需要解决的专业学习问题和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
2.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增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方面进行协同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但往往各种正面、负面信息交替碰撞,呈现出多元化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如果高校专业教师只注重强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纯在课堂上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各行政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只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育,将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所以,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协同,在增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方面“做到优势互补、协作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则会产生“1+1>2”的效果”。二者的联动可以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教学中,促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断接受思想政治文化知识,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成长为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三、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1.提高协同育人认识,提升协同育人工作水平,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协同育人认识是增强育人工作针对性的基础,提升协同育人工作水平是加强育人工作针对性的根本保证。高校专业教师必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观念上不断创新,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与专业教师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认清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意识,挖掘并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切实明了自身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的导向、示范和激励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认识高度,将大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者有机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大学生价值引导的核心内容。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围绕开展“中国梦”等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专业教师的“四个意识”,促进专业教师坚定目标信念,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道德素质和育人能力。高校必须常抓不懈,全面提高党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
2.明确协同工作内容,建立协同育人资源平台,增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明确各自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协同工作的内容,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着眼全局,立足长远;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用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新观念、新思想、新风尚、新道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专业教师可以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大学生管理,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不能局限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相关条块工作和自己的学术研究活动,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也不能满足于做好所负责班级的班集体建设、党团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事务,而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开展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平台,通过微信、微博、QQ 等与大学生沟通,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共享大学生专业学习情况、思想状况、课外实践情况,并适时进行互动,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解决大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困难以及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问题,让新媒体成为师生之间的桥梁,畅通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渠道,为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长期有效、协同联动的平台,从而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的成效。
3.创新协同育人方法,积极推动协同育人实践,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协同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要运用自主、开放的教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协同联动。选派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班主任,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实践活动,四年不断线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业规划、专业发展趋势及思想意识动态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积极努力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参与学生工作的机会,以此增强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大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要更多地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专题辩论、主题演讲等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大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开展课内外实践和校内外实践。在推动协同育人实践方面,一是协同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协作精神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创建与丰富第二课堂的重要举措。选派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社团、科技攻关团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开展各项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融入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不能拘泥于专业教师与大学生固有的交流模式,而必须始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在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里选派竞赛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科研上的优势,使大学生在学科竞赛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调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力争上游、勇于拼搏的动力,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协同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利用专业优势,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将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青年大学生通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全过程。